1岁宝宝白内障,手术后如何配“隐形眼镜”?
2020-01-17 来源:北京美和眼科诊所
写在前面的话:
先天性白内障术后的视力康复一直是一个小儿眼科视力康复治疗的难题,我们国家著名的眼科院士谢立信教授,专门和我聊过白内障术后儿童视力康复,儿童视力治疗的话题,我也请教过宋旭东,施玉英,郝燕生,李朝晖,王军教授有关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配RGP的有关问题。
目前国内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筛查越来越早,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手术越做越早。眼科专家的共识是先天性白内障两岁前不主张装人工晶体。
可是手术后还是单眼会出现1500度左右的视力缺陷。一岁以内的孩子不能配戴普通框架眼镜,孩子会产生严重的弱视。角膜接触镜……Rgp是最佳的选择。
如何配?怎样配?配不配?
今天我就和大家聊聊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角膜接触镜的验配,下面是我在全国眼科会上,与从事儿童白内障工作的几位专家一同谈的婴幼儿配戴Rgp的利与弊的课件,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切磋。
炎症反应
参数不可预测性
瞳孔机化膜
后发障
放置位置
近视漂移
调节性内斜
棱镜效应
患儿难配合
放大率影响成像质量
最大屈光度限制
重量和厚度限制

配戴者年龄:RGP镜适用于有需求而又无禁忌证的任何年龄配戴者。年龄过小或过大者,因存在对问题察觉敏感性或操作依从性问题,建议增加对安全性的监控。
近视、远视、散光、屈光参差,其中高度近视、远视和散光可优先考虑选择。
圆锥角膜及角膜瘢痕等所致的高度不规则散光。
眼外伤、手术后无晶状体眼。
角膜屈光手术后或角膜移植手术后屈光异常。
青少年近视快速进展者。
长期配戴软镜出现缺氧反应或引发巨乳头性结膜炎,而又无法放弃接触镜者。
眼表活动性疾患
高污染环境中者
家长依从性差
眼睛高度敏感者

超高透氧
高机械强度
依从性好
良好的表面亲水性
易于修改参数
放大率小7%-12%
IATS研究使用
促进双眼视功能发育
良好的光学性能
镜片参数范围大
现在我国的小儿眼科和白内障医生更多的是关注术后无晶体眼,包括双侧白内障术后残留的屈光矫正问题。
1995年被批准7天连续配戴
1997年上市
2001年被批准连续30天配戴
2000年被批准7天连续配戴
2002年被批准30天连续配戴

一般是在术后2周以上,眼前节(伤口、炎症、眼压)稳定以后开始验配程序。
白内障医生(手术和推荐)
视光师(检查和评估)
护士(摘戴和护理)
家长(配合)
眼前节检查
眼压眼位的测量
角膜曲率测量
屈光度确定
角膜直径测量
最大眼裂高度
重要数据采集 :
手持裂隙灯
手持角膜曲率仪
视光师戴镜
角膜染色评估
测量眼压
角膜直径
放大镜观察
处方订片

视近下加ADD度数
1.5岁以前:+3.00
1.5~2.5岁:+1.00~+2.00

为了给患儿一个更好的视觉效果,如果患儿配合最好还是把欠矫的度数用框架眼镜补上。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试戴片基础上追加两个结果,互相对比参考给出最后结果。
用RGP给晶体摘除术后的患儿做屈光矫正目前是最佳选择,当然还要配合视功能训练,为后期晶体植入打基础。

材料和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1971年:Dk值=70
2017年:Dk值≥150
——“会呼吸的隐形眼镜”

Menicon Z可生产范围:

与传统RGP相比,Menicon Z在材料的透氧性与强度、设计和验配理念上都有了新的突破。
材料学:打破了DK值增加材质变软的理论,因此在追求镜片高透氧时,无需依靠增加镜片厚度的手段去维持镜片强度,实现了超薄设计。
设计学:从设计理念到生产技术上的革新实现了前后表面全方位的非球面设计,开创了镜片直径与基弧连动、基弧级差0.1mm的规格设计,使镜片的安全性、视光学性能、舒适度有了综合的提高,向理想化的RGP更接近了一步。
验配理念:验配方式的简易化更推动了RGP的普及。
表示CL材质透氧能力的系数,数值越大,表示透氧能力越高
Menicon Z是世界上第一种硅氧烷苯乙烯和氟甲基丙烯酸酯聚合而成的材料
其透氧系数DK值高达163(ISO9913.1)在RGP领域是世界第一







写在后面的话:
前面我们详细的讨论了这种专用于儿童白内障术后特殊角膜接触镜的安全性,新材料的研究与进展,配戴角膜接触镜的适应症,以及配戴角膜接触镜的并发症,我们详细做了一个总结和归纳,早期白内障手术术后如果不配眼镜,不做视力干预,不做必要的遮盖治疗,孩子即便是做了白内障手术,孩子视力也不能提高,最终还会形成重度弱视。
配戴这种特殊的角膜接触镜五部曲:
我们有的孩子配戴角膜接触镜,已经2年了,单眼视力的情况非常好,家长和孩子都已经适应了这种配戴的过程和方式。把这种治疗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去。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配戴角膜接触镜这项工作,我和我的团队的专家已经研究和实操了七年,在其中有很多的感慨,也有很多的收获。